Nature Communications | Daniel Falush 課題組揭示幽門螺桿菌如何“走出非洲”
點擊數:4492022-12-12 09:18:52 來源: 安徽養和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
Nature Communications | Daniel Falush 課題組揭示幽門螺桿菌如何“走出非洲”
11月11日,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Daniel Falush 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題為Repeated out-of-Africa expansio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riven by replacement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的研究論文,報道了研究人員發現多次新的幽門螺桿菌非洲譜系“走出非洲”,并逐漸取代歐洲、中東當地譜系的獨特進化歷史。該研究證實“走出非洲”過程中“瓶頸效應”造成的有害突變累計是導致后續遷徙和取代其他地區當地譜系的原因。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寄生在人體胃內的細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細菌之一,我國人群中感染率超過50%。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也會顯著增加胃癌風險,已被美國列入“致癌物清單”。以往的研究通常認為幽門螺桿菌與其宿主人類具有非常相似的進化歷史,在人類祖先5萬年前通過一次“走出非洲”事件被傳播至世界各地。
圖例:幽門螺桿菌hpEurope菌株祖先血統(ancestry)構成
該研究通過分析來自非洲、歐洲和亞洲的幽門螺桿菌基因組序列,發現至少存在三次獨立的“走出非洲”事件。研究結果還表明,在遺傳多樣性水平相似情況下,相比于非洲菌株,歐亞菌株積累了更多的非同義突變,證明了最初遷徙出非洲后對于細菌適應性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雜合體的歐洲菌株缺乏亞洲血統(ancestry),表明后續基因融合過程中,這部分血統被取代。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盡管幽門螺桿菌依賴人類傳播,但其DNA 與人類 DNA 的傳播模式不同。該研究還證明重要種群事件(如“走出非洲”)會極大影響細菌適應性以及種群動態變化模式。
來自奧斯陸大學的 Harry A.Thorpe 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上海巴斯德所的Daniel Falush 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了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http://www.shanghaipasteur.cas.cn/kxyj2016/kxyj_kyjz2016/202211/t20221115_6548909.html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